接为我们人类食用的只有两大类:即部分藻类微生物和食用真菌类。如果我
们把营养丰富的藻类称为“新一代人类食品”的话,那么食用菌则是餐桌上
名符其实的上等菜肴了。如今,食用菌不仅经常出现在我们平民百姓的饭桌
上,成了人们“菜篮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在饭店、宾馆甚至是招
待外国客人的国宴中,也被人们誉为不可多得的佳肴。
其实,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论是峰峦绵延的丘陵和
山岗,还是无边无垠的森林与草原,到处都生长着这些妩媚多姿的食用真菌。
在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光靠野生的食用菌的自然生长
是远远不飞猛进地发展的今天,光靠野生的食用菌的自然生长是远远不能满
足人们“菜篮子”的需要的。事实上,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细心的观察、
世世代代的采摘和利用它们,已经对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
验,懂得了不少的科学道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通过对
它们系统而深刻的科学研究,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各种生活习性,可以将这些“野菜”驯化成可人工栽培的“蔬菜”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吃到的绝大部分
食用菌都是驯化出来后经工人栽种的产品。虽然它们并非野生野长,但味道
之鲜美一点也不逊色于它们的“野外同辈”。而且,通过人工栽种技术,我
们可以得到比野外个头大得多的菌种;对于那些在野地极其稀罕的珍贵品
种,现在得来也容易多了。
食用菌俗称菇或蕈,是一类具有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可以称
得上是微生物的“巨人”。它们五颜六色,色彩缤纷,是一个红、橙、黄、
绿、青、蓝、紫都有的七彩世界。而且形态婀娜多姿:有的细长细长的柄上
套一顶小而深的“帽子”,就像一个个小风铃;有的粗壮的身躯上支撑着一
把“大花伞”,好像是怕阳光晒黑了膀子;有的孤芳自赏,悄然独立;有的
成群成片,高矮交错。有的时候你要是扒开草丛看到砂土中长出的一串串蘑
菇,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有如小人国里隐藏着的一群士兵,它们戴的就是清
朝时期清兵们打仗时戴的尖尖的帽子,其中高高个头的那一个可能就是它们
的将领。而最让人惊讶不已的,恐怕应该是直径长达几百米的“仙人环”……
所有这一切无不向我们展示了食用菌王国里的无穷趣味与绚丽风景。
那么,食用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奥妙无穷的微生物呢?
无论是野地生长的还是人工栽种的食用菌,从外观形态上看只有两个部
分。一是长在土壤或树木里的“根部”,二是我们可以直观到的外面部分。
科学上我们将前者叫做“菌丝体”,是菌体的营养供应器官,后者称为“子
实体”,是由前者产生出来的繁殖器官,也是我们食用的那部分。当然,我
们通常所说菌体婀娜多姿便是指子实体形态多样了。而子实体的多姿多色,
正好成了科学家分类的依据。据此我们便可以将不同类别的食用菌登上不同
的“户口”,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了。
弄清楚了食用菌的形态结构,我们不仅要问,这些菌体身上的各个“零
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们知道,长成青蛙的小蝌蚪,是因为有蛙卵存在而进一步发育变成的;
庄稼地里长出了沉甸甸的谷子,是因为我们播下了种子。那么,食用菌又是
凭借的什么?原来,它们的生长也起源于“种子”,只是这些“种子”小得
我们无法看到,一颗小小“种子”的直径才仅几个微米。人们管这些“种子”
叫孢子。孢子虽小,但却形态各异。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呈球形、
椭圆形、卵形、圆柱形、肾形、瓜子形、星形以及三角形等。
如同植物的种子只有在条件适宜时才发芽生长一样,孢子也只能在一定
的温度和湿度下才开始发芽。条件适合时,孢子便迅速吸收环境中的水分,
膨胀成一个“大肚子”。接着便从“大肚子”上长出 1~2 根新芽来——俗称
芽管。这时候,孢子便拚命“吮吸”土壤或树木中的营养成分,不停地积累
养分,并在体内合成多种菌体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在充足的营养供给下,
芽管上则再次分裂出细长的“小管”——菌丝,新生出的菌丝也是一头扎在
土壤或树木中吸收营养,并再次长出多条菌丝来。这些菌丝比蜘蛛要密得多、
厚得多,而且相互交错。菌丝体就是通过不断分枝而向四周蔓延扩展的,如
果条件适宜,它们可以不停地生长下去,直至条件不能满足它们生长为止。
一定时间之后,这些错综交织的菌丝便在基质(土壤或树木)中扎下了
根,形成了一个营养丰富的“粮仓”。在“粮仓”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的条
件下,食用菌的地上部分——子实体便开始脱颖而出了,逐步长出菌托、菌
柄、菌盖及菌褶等。一般说来,在食用菌的支柱——菌柄上,有的会套上一个小薄膜环称为菌环。而这些菌环位置、大小、质地与颜色也是我们识别不
同“门户”食用菌的一个标志。
当食用菌完全成熟之后,食用菌菌帽下面的刀片状菌褶便开始播撒“种
子”了。一个单独的孢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是无色透明的,但许多的孢子
堆积在一起后,便会呈现一定的色泽。孢子数量之多也是非常惊人的,通常
一个成熟的子实体散发的孢子数为十几亿到几百亿个。因此,当成千上万个
孢子在一起散发时幸运的朋友便可亲眼见到如腾腾烟雾般的“孢子云”。散
落下来的孢子则在土壤等基质中“隐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建家园”。
香飘万里话香菇
人们预言,“食用菌之家”将是我们人类 21 世纪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在这个家族里,最为人们所悉知的恐怕要首推“菇香之王”——香菇了。
香菇在食用菌中以其独特隽永、沁人心脾的香气而鹤立鸡群,倍受世界
各地人民的青睐。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香菇不仅“香飘万里”,而且它不
可替代的保健作用更是其它菌类所不及的。因此说,香菇不仅是一种“食物
佳品”,而更是一种“保健佳品”。
经过科学家的分析研究,香菇营养极其丰富。在通常所说的 20 种氨基酸
中,香菇就含 18 种。我们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这些氨基酸。香菇中含
有的香菇多糖、维生素 D 及其矿质元素等都是于人体大有裨益的营养素。而
对于香菇的药理功效,我国的李时珍在他所著述的《本草纲目》中则早有记
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们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战胜了一批
又一批破坏我们人类幸福生活的病魔,我们过上了美满的生活。然而,当今
时代至今还未完全为科学家所认识的“新病魔”却又给我们的生活蒙上了一
层阴影。这新的“病魔”就是仍不可治愈的癌症和艾滋病。现在的人们对癌
症的恐惧到了极点,谈“癌”则色变,可见这“病魔”是何等的恶毒与顽固。
日本的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后指出,香菇对这“恶魔”有“降服”的本领。
而这一具体的机理则还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如今香菇消费区域已多
达 64 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现它们有“降服”癌症和艾滋病的“高招”之
后,其作为医疗保健食品而名声大噪,销路更加广泛。
我国从本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生产香菇,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以
及科技工作者的刻苦研究下,我国香菇生产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生产
能力得到了飞跃发展。今天已赶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如今,
我国栽种的香菇产品,早已飘洋过海,出口到世界各地。
“仙人环”之谜
在辽阔的草原和宽广的草坪中,我们不时可以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深绿
色草丛。它们有的呈环形,有的呈半环形,还有的像马蹄留下的痕迹。这些
长长的草丛带直径小的仅只几米,直径大的则达几百米之广。每年夏末秋初,
当草丛环带重新长起的时候,一圈圈的蘑菇也与之相伴而生,形成“蘑菇圈”。
过去的人们认为这是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后留下的芳
踪,所以被迷信地叫做为“仙人环”。
难道“仙人环”真的是仙女下到凡间留的“杰作”?显然不是。那么它
们又是如何成环的呢?
原来,在草原均一的土壤表面,当最初的成熟蘑菇撒播下“种子——孢
子时,落到地面则成了一个圆盘。在大自然里,菌落只是外沿生长,里面的部分因养分竞争激烈而逐渐衰落死去。经过年复一年的生长与死亡的交替,
这个环带就逐年扩大。那么,又为何环上都杂草稀少,环的两侧则草丛茂密
呢?原来,在环下的土壤里长满了蘑菇的“根”——菌丝。这些菌丝密布交
错,数量繁多,自然将地盘“霸”为己有。它们不仅吸收了大量的营养,而
且占去了大部分的水分。在这种情况下,环上杂草因“势力悬殊”,故只能
枯萎甚至死亡掉了。而在环的两侧,由于菌丝体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可
以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加之内侧菌丝死之后的“尸体”中也富含养
分,所以杂草得以得天独厚地旺盛生长,从而在蘑菇环的内外两侧形成了两
个茂密的杂草环,对杂草而言,真可谓“成也菌丝,败也菌丝”。
看来任何神秘的东西都会有它内在的科学道理,“仙人环”也并非仙人
所为。仙人环越大,所长的蘑菇自然就会越多。对于采菇人来说,要是发现
这类仙人环,无疑是“喜从天降”,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因为他不仅一
次可在环上采到大量的蘑菇,而且以后每年都可再来采摘,而且数量也会越
来越多。
仙人环有大有小,而且大小直接与其年龄有关,因为仙人环是逐年向外
扩大生长的。那么,我们能否据此推算出仙人环的年龄呢?最老的仙人环有
多大岁数啦?根据科学家的测定,认为仙人环每年直径要向外扩展 20~40
厘米。那此据此推算,那些巨大仙大环的年龄可要比我们人的寿命高得多,
可达数百岁。除了草原地带外,在森林里有时我们也可看到仙人环。只是因
为森林中杂草生长没有草原上那样均匀一致,所以平时我们不易看到杂草
环。只有当秋天蘑菇破土而出时,才能见到由蘑菇组成的仙人环。
真菌“皇后”——竹荪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珍贵的食用菌,也就是被誉为“真菌皇后”的竹
荪。
竹荪颜色绚丽多彩,风味独特诱人,营养成分丰富,而且还具有较高的
药理功效,因此一举成为当今时代的理想保健珍品。一直以来,竹荪都是我
国传统的出口山珍,备受各国朋友的厚爱。竹荪由于它与众不同的特殊品质,
在历史上被加封了一个又一个的桂冠,可以说是食用菌之家中载誉最多的一
个成员。在法国,人们赞誉它为“林中之王”;在巴西,人们根据它隽秀的
身态叫它为“面妙女郎”;瑞士一位专门从事真菌研究几十年的专家高尔曼
则称它为“真菌之花”;我国的劳动人民称之为“林中郡主”;而在俄罗斯,
它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真菌皇后。丽的名字——真菌皇后。
竹荪在没有驯化之前还仅是一位漂亮的“野外山姑”,主要生长在我国
广西、云南等地。科技工作者们通过多方面的研究之后,确认这位“野外山
姑”是一种高营养、高品质而且姿态文隽秀的菌中之王。从此它一时之间就
身价百倍,被请进了“大雅之堂”——人工食用菌栽培基地,成了食用菌工
作者精心护理和重点栽培的对象。我国从 70 年代开始,正式起步对竹荪进行
人工驯化栽培的研究。经过 80 年代的艰苦探索,人们对竹荪生长栽培方面的
各种“脾气”有了深入的了解。从 90 年代开始,在我国素有“银耳之乡”之
称的福建省古田县、形成了人工竹荪的大片“家园”。至此,人们对竹荪进
行人工栽培的技术知识也就日臻完备成熟了。说起它的身价,在食用菌的“同
辈”中恐怕没有谁能与它相比,目前每公斤的竹荪可以卖到上千元,有的时
候甚至更高。人们在研究与栽培这位“真菌皇后”付出精力的同时,也获得
丰硕的回报。
营养学家们研究认为,竹荪不仅是肉质滑腻爽口、味道诱人的山珍佳肴,
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含量的营养及保健佳品。其内含蛋白也容易被人消化
吸收,又因其低脂肪含量,故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或有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
的人食用。竹荪优于众多食用菌的奇物之处——浓郁清香,也为广大消费者
所青睐。夏季气温升高,吃不完的鱼肉剩菜往往容易腐败长霉,但要是在烧
鱼煮肉的过程中加入一片“真菌皇后”,则可起到特殊的防腐作用。在 1990
年 12 月举行的全国香菇工作会议上,我国著名的食品专家杜予瑞强调指出
“21 世纪人类营养将由动物蛋白质向植物蛋白质发展,而食用菌则是最足以
与人参、鹿茸、燕窝等山珍海味相媲。由此看来,竹荪是当之无愧的一朵奇
葩,没有任何别的一种食用菌能与之一争天下。
初次见到竹荪的人,会认为它就是一件精细的手工工艺品,乍一看去,
菌身呈两色分隔,格外分明。上面是一个黄绿色的菌盖,下面则是一片洁白
的菌裙。如此一幅图画,使人即刻联想起舞台上的舞女,头上戴一顶草帽,
身上穿着鱼网眼似的雪白长裙,在台上亭亭玉立的样子。而那些菌柄弯着的,
倒像是舞女作了一个微微倾身的姿势。菌裙则网眼点点,透明且有点晶莹闪
亮。
而更为有趣的是其洁白的“长裙”。在它害羞的时候,会把“裙子”收
起来,呈收缩闭合状;而在它高兴时则迅速将“裙子”放下来,下垂而且伸
展开。原来,这是由于菌裙对环境的湿度特别敏感。当湿度不够时,它就迅
速地“紧大束带”,以减少水分挥发;而在环境湿度大时,则又“宽衣解带”,
一副全然放松的样子。也正因如此,竹荪便被人们称为“天然湿度计”。当
竹荪的菌蕾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样子就十分可爱,呈球形或卵圆形,产区
的人们都喜称之为“竹鸡蛋”,一颗小小的竹荪“种子”,从开始生长到完
全成熟,仅需要 60 天左右的时间。由于其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因此愈
来愈受到广大菌农朋友的喜爱。
竹荪真可谓是一位“白雪公主”,其品质之娇嫩容不得半点马虎。晒于
的竹荪如若在贮存时期管理不当,就会迅速变色变质,颜色由洁白变为深黄,
香气也随之消失,而且还会长霉生虫,不能食用。因此,不仅在这位“真菌
皇后”的生长过程中我们要精心护理,而且在贮藏时间也须谨小慎微。只有
这样,这位历史上的宫廷御膳,当今的国宴菜肴的“真菌皇后”才能真正奇
葩独放,显示出高贵的品质。
进口之忌——毒菇
人有善忍美丑之分,而在食菌的国度里,也同样有着好坏是非之别。好
的菌菇自然是美味佳肴,而坏的要是人们误食用就会生病、呕吐甚至中毒死
亡。这些被称之为“菇中之魔”的毒菇,便是人们采摘与食用中的一大禁忌。
虽然蘑菇味道鲜美无比,但其中有“害群之马”——毒菇,随时有可能
使我们“上当受害”,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勤奋辛劳的祖祖辈辈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关于辨认
毒菇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经验,一般情况下都能将这些鱼目混珠的毒菇清除出
来。如果按照科学家们的分类标准进行识别,则不会发生什么差错。我国广
大的农村流传着多种识别毒菇的经验,其中都有一定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流传的说法还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如人们经常说颜色鲜艳、样子好看的
有毒;不生蛆不生虫的有毒;有腥、辣、臭味的有毒;伤后颜色变化的有毒;
煮食时使银器、象牙筷子、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等等依据,并非全都正确。
例如有一种毒菇叫做白毒伞。它的样子十分丑陋,而且颜色也不鲜艳,受伤
后亦不变色,按推测应算无毒。但实际上这种菇毒性却很可怕。只要有 50
克的摄入量便会致一个成年人于死地。另外一些如豹斑毒伞菌,虽然同样生
蛆生虫,但它照样有毒。因此说,对于少见的新鲜蘑菇品种,不能凭经验办
事,人云亦云。把握不准时可以先以动物为“探路石”,经过观察确证后考
虑食用。
所幸的是,在食用真菌的王国里,虽然目前我们已知的种类已达二千多
种,而这些形态相似的“毒魔分子”仅占小小的部分,数量与种类并不多见,
目前我国报道的仅 85 种。
毒菇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它们的“骨子”里含有致病的一些化学物质—
—毒素。而实际上,毒菇的成分复杂,一种毒菇里面常常含有多种毒素,而
一种同样的毒素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毒菇中,并且这些有毒的成分还随着季节
地区与气候的变化而改变,所以研究它们是极其复杂的。
为了对“毒魔”行凶作恶的活动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这些“毒
魔”的危害,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尽管毒菇的中毒过程十分复杂,科
学家们还是通过艰辛的探索,基本弄清了这些“不法分子”的行踪。人们将
这些毒菇对人体造成的主要危害分为四个大的类别:
一类就是肝损害型中毒。这是一类最为危险的毒菇中毒,人只要误食了
这类毒菇,死亡率可达 90%以上,严重的病人食后几个小时后便可死亡。此
类毒菇不仅毒性大,而且还有“以假乱真”的手段。就是最初人们误食后便
会大吐大泻,之后身体感觉就是基本好了,好像已经没事。其实这是表面现
象,称为假愈期,此时真正引起中毒的毒素就在这种表面现象的“掩护”下,
悄悄地进入了人体的肝脏器官和肾脏器官,对人体实行毁灭性的打击。因此
说,误食毒菇之后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迅速就医。
第二类便是引起胃肠炎疾病类型。这一类中毒事件比起前一种要轻微多
了,一般不会致人于死地。主要表现就是中毒病人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肚
痛、腹鸣,同时发热,大量出汗等。一般病情持续时间较短,而且病人恢复
很快,也不会对人造成后遗症。
第三类则是引起神经性中毒类型。这类病人中毒之后如同我们有时在大
街上见到的精神病人一样,狂歌乱舞,时哭时笑、烦躁不安,严重者还会行
凶杀人或自杀,行为十分可怕。对于这类毒菇的有毒成分以及中毒过程的来
龙去脉,科学家们正在继续探索,目前还没有解开。
最后一类是溶血型中毒类型。这一类的毒蘑说来也怪,有的人吃了会又
吐又泻,而有的人则安然无恙,那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类毒蘑的毒素很
不稳定,随着人们食用加工方法不同,毒性成分就会不同程度地分解或挥发
掉。有的要是煮着吃或炒着吃,便不会有毒;而要是生吃或在汤里喝下去,
则就可能会中毒生病甚至死亡。
食用菌王国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一个“粮仓”,虽然毒蘑菇在其中为数极
少,但它们对我们人类的危害不容忽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方法,并掌握
一定的科学知识,就可以挫败这些“害群之马”的危险进攻,防患于未然,
而且还可以将它们加以改造,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关于微生物的十万个为什么:食用菌为什么是微生物的“小人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