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大约是365.24天,人为划分成12个月。我们国家是从1912年1月1日(辛亥革命后)开始正式使用阳历这个世界通用的历法。
阴历,是根据月亮运转制定的历法。因为在古代,相对于观察太阳,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就比较简单,所以阴历曾经是很多文明都使用的历法。
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完全看不到月亮的朔日是初一,满月就是十五或十六,一个朔望月周期大约是29.53天。
这样按照月亮运转制定的阴历,有一个很大的误差,时间上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还不能反映季节,那么如果农历就是阴历,咱们过大年就有可能是在数九寒冬,有可能是在大三伏天,显然不是这样的。
阴历还有一个更致命的缺点:不能指导农耕。中国作为自古以来的农耕大国,不可能使用这样历法。那非阴非阳,农历是个怎样的存在呢?
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因为大多数人平时不会接触纯阴历,再加上为了和阳历区分简单,农历就被大家俗称阴历了。
农历月份确定是用阴历的「朔望月」,又参考太阳的位置,制定二十四节气来设置闰月平衡阴、阳历的时差,还能反映寒冷暑热的气候变化、指导农耕。
尽人皆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这是从来不变的,但是,由于公历和农历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每年春节所在的公历日期却总有变化的。
不过这个变化不是没有规律的,还是遵循着如下两个规律:一是闰年推迟19天,平年提前11天规律。即如果上一年闰月,该年的春节比推年迟19天到来;如果上一年没有闰月,该年的春节就要比上一年提前11天到来,如1982年闰四月1984年的春节为2月13日,比1982年春节1月25日推迟19天,1981年没有闰月,1982年的春节就要比1981年春节2月5日提前11天。
日期差别的原因是:公历每年365天或366天,而农历平年为353天或355天,闰年是383--385天。两种不同的历法平均日数差为11天左右。平年是农历一年天数比公历年天数少,所以春节提前11天到来。农历闰月时,总天数要比公历多19天,所以春节日期推迟19天。
另一规律就是春节所在公历日期19年从复一次。这是因为公历是采用回归年历法来计算的,一年的日数是365天,农历则采用朔望月来计算一个月29天,所以基本是每19年日数基本相同。所以基本上每19年春节在公历的日期从复一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