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自我认同以及如何做到?接上篇

好奇小子 科普探索评论727字数 4798阅读15分59秒阅读模式

昨天的文章谈及存在感,每个人都在找存在感,而好奇小子认为找到真实存在感的关键在于自我认同。

为什么要自我认同?

我们来看看自我认同的反义: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和否定是不可能有存在感的,那么没有存在感的人肯定不舒服,极端一点的人甚至走向毁灭,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在社会中还不少。由此好奇小子推断:即使没有走向毁灭,过一个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人生也必然是十分痛苦的。

好奇小子自己都觉得说得文邹邹的,举几个例子吧:比如被道德绑架、被意识形态绑架,这部分人中很多都有程度不同的自我怀疑与否定,因其有怀疑与否定才会被绑架。当然,自己认可某种道德或意识形态是另一回事,下文中有相关分析。

想想被绑架肯定不好受吧!那么为什么要自我认同就好解释了,大致是为了不过一个痛苦的人生吧!

那如何才能做到自我认同呢?

这就需要我们面对一个千古一问:我是谁?

在谈“我是谁”这个问题前,我们还是从自我认同的反义“自我怀疑和否定”说起。

我们人经常会有一个念头:“我想要......”

这个念头可以说在大部分人脑海里会伴随终生,比如:

我想要成为一个歌唱家;

我想要家庭幸福;

我想要健康;

我想要财务自由;

我想要挣脱牢笼,获得自由;

我想要一辆车;

我想要一个玩具;

我想要个男(女)朋友;

......

非常多的念头,有毛病吗?没毛病,至少从造句上看语文老师绝对不会打叉叉。

可是这里面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问题,有可能隐藏在我们潜意识中,当我们又念头“我想要”的时候,通常想的都是我们没有得到的东西,意味着另一隐藏的念头“我不想要”。

当我们想要家庭幸福,意味着我不想要现在这个不幸福的家;

当我们想要一个听话的子女,意味着我不想要现在这个不听话的子女;

当我们想要一个和平世界,意味着我不想要现在这个不和平的世界;

......

以此类推,潜意识里隐藏着那么多危险的念头,每一个隐藏的念头都是要摆脱现实,奔向另一个地方,这就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也是对自我的否定,因为自我是最现实的东西了,下面看一个例子:

我想要成为一个歌唱家。

这句看似非常拥有理想、信念、明确人生规划的语句,可谓一点毛病没有。可是潜意识里会留下什么呢?我不想要那个没有成为歌唱家的我。多危险的潜意识。

人在这样一个“成为歌唱家”理想的作用下,大脑会让现实向理想靠拢,也就是说大脑会指挥你去摆脱现实,而去创造一个“成为歌唱家”的显示。

这样不好吗?人在理想的作用下去改造身边的现实。这样是很好,很多人恰恰就是这么做的?可是这样做是建立在摆脱现实的痛苦之上。因为一旦有摆脱现实的想法,其实潜意识就产生了自我怀疑或自我否定,如此将离自我认同越来越遥远。

人类漫长的历史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

佛家给出的方法是无欲无求,放弃“我想要”的念头,没有这样的念头,岂不是就少了自我怀疑与否定的痛苦,再加上金刚经、易筋经、心经等等给你个价值观,在佛教大家庭中获得了他人的认同,于是乎,没有了自我怀疑与否定,又拥有他人的认同,就产生了所谓“自我认同”,这就是为何虔诚的佛教徒会非常虔诚,因为他有一份非常强大的“自我认同感”:我是个佛教徒。

道教同理,讲的的是无为而知,同样是放弃“我想要”的念头,顺其自然,所以修道之人自我认同感也强:我是个修道之人。

基督教给出的方法也大同小异,给出一个上帝,让你放弃自我,加入到上帝这样一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大家庭,在大家庭的熏陶下,错把他人认同当成“自我认同”,所以虔诚的基督徒也会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我是个基督徒。

儒家也一样,给你一个社会道德规范,在此范围内同是孔老夫子的门生,“自我认同感”也强。

甚至一些意识形态也是一样的套路,“自我认同感”也强。

上面的自我认同感都打了引号,因为好奇小子认为这样的自我认同感是虚假的,错把他人认同当成了自我认同。

如何判断自我认同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只要把人放入相应的环境中就可以了。

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一一实现,痛苦的时候很短,周围人群也对这样的你抱以最大的认同,故而你的心中就会对自己产生认同,这就是我。

上文提到的各大教派也是同理,只是各大教派是通过教导你放弃自我后,自然痛苦也就变得少了,然后用他人认同当成自我认同,久而久之心里就会认为,这就是我。

但是,一旦把顺境之人放入逆境,会怎么样呢?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的丹中尉吗?勇敢、自信、关心下属、为了国家而战、可以为了军人的荣誉而死,如此勇敢而不怕死的人为何有段时间自暴自弃呢?不应该啊?

珍妮,有理想、有追求、爱冒险、爱尝试、聪明、漂亮、有爱心,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呢?

有人说,这些是影视剧,不足为凭。好吧!现实生活中有大量从顺境跌入逆境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之人,也有大量功成名就的人很痛苦,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甚至抑郁的抑郁、自杀的自杀,不用我举例吧!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都走入了一个怪圈,不论是努力追求理想,还是环境发生巨变,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脱离现实在生活,在自我怀疑与否定中生活,丹中尉如此,珍妮如此,大千世界众多饮食男女如此。

在逆境之中尤其表现明显,因为顺境的时候还可以把他人认同当作自我认同用用,逆境之中就难了,没有了他人认同,原来的虚假自我认同感就没有了根基,很容易走上自我怀疑与否定的道路,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自杀了。

当然,也有人从逆境中走出来,重新或得他人认同,从而再次找到自我认同,只是这一过程太过痛苦了,还要确保不再碰上逆境,否则将再经历一次痛苦。而且可悲的是,即便每次都能顽强的站起来,如果没有真正的自我认同感,那么一辈子注定活在虚假认同里。

这个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人,不会有自我认同感危机,一部分是傻子,他们没有自我怀疑与否定,何谈自我认同危机呢;一部分是没有时间去思考或者不愿意思考并且没有遭遇太多逆境之人;还有一类就是已经拥有良好自我认同感的人。

剩下的人可就惨了,举例,即便信奉了基督教派,消除了自我认同危机,可如果太多逆境如何办?太多“我想要”,怎么办?只有祷告。祷告像是一个缓冲垫,所求已经脱离现实了,为了让这种自我怀疑和否定不那么强烈,祷告还是有作用的。如所求应验,自然虚假认同感会更强,可屡屡所求不应验,甚至更糟,那么只能用一句上帝的美意搁置问题而强迫人不去想,回归虚假认同罢了。

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而在三维世界的永恒很有可能只是四维世界中的一瞬,本身已经很可悲,如果又生活在没有真实自我认同的环境中,岂不可叹?(关于四维时世界,有空再摆谈摆谈。)

为何不一开始就建立自我认同感呢?如何建立,就回到了开篇提到的问题:我是谁?

我是谁?千古一问。

很多人解答过,比如水浒传里鲁智深圆寂那段:“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比如阿甘正传里一段台词:“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听听多有哲理,又相当于没说?谁不知道我是我呢?

鲁智深那段,大体意思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管咋说,鲁智深还是个出家之人,最终看透红尘,放弃了所有“我想要”的念头,甚至没了"我想要吃饭,我想要喝水"这样的念头,前文说了,没有这样的念头,就没有了自我怀疑与否定,那么剩下当然就是自我认同了,故而有了作者的一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是佛家彻底解脱,回归自我,可是常人始终要吃饭、要喝水,又如何不起这样的念头呢。尽管,我们已经知道,当我们又了想要喝水这一念头,身体已经开始造成缺水的痛苦了,潜意识中间已经有了“不要缺水的自我”这样一个念头。想想确实可怕,怀疑否定自我的念头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甚至在喝水这样一件小事上也会发生。

难道我们也圆寂,不喝水吗?很显然不可能。鲁智深那段圆寂看起来荡气回肠,看起来回归了自我,实则是鲁智深彻彻底底回归了佛家的虚假自我。不过如此也好,彻底的不会更改的坚定的虚假认同也算是一种纯粹的没有杂质的自我认同,至少没有自我认同危机了,开悟了嘛!

再来看看阿甘正传那段。阿甘由于天生的智力水平问题,索性很多问题都不理解,如此就不存在自我否定了,他的一生很少出现“我想要”的念头,更多的是我就这么做了,没什么理由。阿甘不会有自我认同危机,除非他再聪明些。俗话说的好,人生烦恼识字始。难道我们要做个不识字的人?动物不识字,大多也不知道自我,所以更别谈自我认同危机了。即使有个别灵长类动物或者大象能从人类设置的镜子中识别出自我,可是它们的智商不够,依旧不会有自我认同危机。哪天动物真能选择自杀了,我们人类可能就需要重视了,说明他们开始进化了。

既不能圆寂,有不甘当傻子,改如何是好?人有理想难道错吗?我究竟是谁?

当然不错。

我是我;

我是人;

我是小孩;

我是大人;

我是工人;

我是经理;

我是董事长;

我是歌唱家;

我是学者;

我是子女;

我是长辈

......

回归到我是谁这个本质。我包含着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上的那些答案都是我,以上也都不是我。任何一个关于我是谁的答案只要没有将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贯穿起来的,都是片面、武断、或者是找不到自我而从他人认同的标签中拿一个来充数的。

有两点比较重要。

第一点,就算这个答案不能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串起来,也一定不能脱离现在。因为现在就是现实,现实先我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的到来晚了一点,我的到来不仅晚了一点,我的到来也构成的现实的一部分。所以如果要脱离现实、摆脱现实来谈“我”,其实都是在脱离我的一部分而谈“我”,也就是怀疑或否定了一部分现实的我,从而又到哪儿去找自我认同呢?

第二点,关于我的定义一定要是动态的,而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标签,因为我的成长其本质就是个动态过程。

掌握以上两点,我们就可以试着给我下个定义了。

关于我是谁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举例:

不要说:“我想要为国家荣誉而战死。”

要说:“我是一个为了国家荣誉而努力战斗的人。”

不要说:“我想成为一个歌唱家。”

要说:“我是一个为了成为歌唱家而努力练习歌唱的人。”

不要说:“我想要财务自由。”

要说:“我是一个为了财务自由而努力计划并采取行动的人”

不要说:“我想要幸福生活。”

要说:“我是一个为了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

不要说:“我想要中华崛起。”

要说:“我是一个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

......

上文最后那位是谁,不用我说了吧!唯有如此强烈的自我认同,才能精彩走过那段难熬的岁月。比起那段岁月,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已经在天上,出现那么多心理问题还真是可叹!

同样的理想、仅仅是不同的念头,一个脱离现实,一个完美的接受现实,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只能在顺境陪伴我们,一个无论顺境逆境都可以陪伴我们,直到终点。

很多书上劝我们做一个理想现实主义者,其实是非常好的建议,可是没给出具体怎么做,而且没从逻辑上说通,故而我们只能被其中一两句鸡汤所打动,并不能真正让自己建立一个理想现实主义者的自我认同感。

也来句鸡汤:为人一次,且行且珍惜。

“我是谁”到这也算有了瞎掰的解答。既然到这了,干脆再谈谈另两个千古一问: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上文提到世界先我而存在于这个世界,我是后来的,那很显然我从“非我”中来。这个“非我”理解成世界,理解成爸妈,理解成人类的始祖、甚至理解成三维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

我要到哪里去?

很明显,躯体回到了三维世界,而思想或者灵魂,或者说一部分的我,到了一个不能感知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天堂、可能是地狱、可能是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还有可能是三维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

不管是从哪来?还是到哪去?有个共同点其实就是,一部分的我存在于我们所不能感知的地方,可能离我们远,可能压根就不在三维世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拥有有一特性。什么能够到达远方,什么能够离开三维世界,只有“我”,我的思想能想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的思想能回忆过去,能展望未来。

那么问题就简单了。我从不能感知的地方来,到不能感知的地方去,死亡只是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门而已,哈哈!

匿名

回复问题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